你的位置:嘉正网 > 股票线上配资 > 股票配资有哪些是正规的 数字化浪潮席卷,农行如何打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股票配资有哪些是正规的 数字化浪潮席卷,农行如何打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发布日期:2024-12-03 12:48    点击次数:83

股票配资有哪些是正规的 数字化浪潮席卷,农行如何打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配资炒股的优势在于可以放大资金,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例如,如果投资者有10万元资金,通过配资可以放大到20万元,那么收益率也会翻倍。

文|顾柠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普惠金融的提出、应用及中国化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然而,建设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非朝夕之事,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加力。

普惠金融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要求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与成本可负担的基础之上为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其综合金融需求。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万亿元,有6200多万户小微企业已获得银行的授信。

展开剩余87%

作为国内较早对普惠金融实施专业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的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七十余年,农行持续深耕“三农”,天然拥有普惠金融基因。在肩挑社会责任、履行大行担当的同时,随着对城乡融合发展概念的摸索深入,“三农+小微”的普惠金融已然成为农行特色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月召开的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农行董事长谷澍提出今年该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预计增加8000亿,从日前发布的三季报来看,农行仅用九个月便“超额完成”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149亿元,增速29.08%。难能可贵的是,农行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低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量增质提。

01

县域贷款新增近万亿

双轮驱动擦亮“三农”金字招牌

长久以来,农民、农村、农业都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三农”是国之基,民之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在农村。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找到着力点,提升“三农”普惠的水平与能力至关重要。在这个课题上,农行给出的答案是:运用系统化思维,统筹好“城乡两个市场”“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当下经营和未来发展”三对关系。

今年,农行服务“三农”和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截至今年三季度,农行县域贷款余额9.73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保持40%以上;县域贷款新增9563亿元,增速10.9%,高于全行1.73个百分点。事实上,农行县域贷款增速已连续多年高于全行贷款增速。

加大“三农”县域贷款支持力度外,农行聚焦重点领域不断深化金融服务。截至今年三季度,农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1.04万亿元,新增1924亿元,增速22.8%。向种粮农户发放的“粮农e贷”余额1012亿元,新增747亿元。深入实施服务种业振兴提升行动,种业领域贷款余额556亿元,新增132亿元,增速31.1%。

产品是触达客户的最直接媒介,为持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精准性和覆盖面,农行加大以“惠农e贷”产品为主的农户贷款投放力度。截至今年三季度,农行“惠农e贷”产品余额达1.47万亿元,增速35.5%;在脱贫地区重点推广的“富民贷”余额897亿元,新增493亿元,助力农民致富增收。数据还显示,农行县域网点已达到1.27万个,占全行网点的56%。县域客户经理增加到5.4万人,全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行将“三农”普惠战略列为全行三大战略之首,建立横跨城乡、独具特色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行的特色化战略方向。农行统筹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精准落地金融服务举措,持续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02

贷款客户455万

小微“四级工作专班”让服务更下沉

如果说“三农”是普惠金融领域涉及的一大触角,那么小微企业就是必须直面的另一触角。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一头连着从业者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消费,是经济发展活跃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超过1.8亿市场主体中,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已经占到了全部经营主体的三分之一、占活跃经营主体的一半。

2024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指出,为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需加大支持力度。

然而在金融供给环节,服务小微企业的痛点、难点始终存在。过往,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往往以贷款为主,模式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间形成了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的网络链条关系,小微企业对于贷款之外的其他授信业务,甚至非金融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变为既能为链上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又能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形成了很好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地方相应建立工作机制。

作为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农行第一时间成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工作专班,组建由总行穿透至基层支行的四级工作专班,各级专班由行长挂帅,统筹调动全行资源,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主动对接、积极行动,积极推动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各级行落地见效。

11月8日,农行行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组长王志恒带队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在企业宣讲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相关政策,与企业负责人就生产经营情况、融资服务需求进行深入交流。《行长速览》了解到,农行是同业第一家成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后,由总行行长(专班组长)带队走访企业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事实上,如斯行动力与农行对普惠金融事业长期以来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近年来农行不断健全普惠金融组织体制——在董事会和高管层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委员会,在总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以及对应中后台“八中心”,在一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在二级分行由普惠部或专人专岗负责普惠业务,全面推进小微业务下沉。

除此之外,农行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五专机制”。在信贷政策、资本管理、资源配置、激励约束、尽职免责等方面给予政策资源倾斜,构建了一整套有别于大中型客户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与经营模式,有效激发普惠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

03

深度融合数字基因

打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对于无论哪种类型的银行而言,实现商业可持续都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核心要义。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银行无法用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用数’能力,利用各类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研发信用评价模型,做到不用看财务报表也能识别、计量和管控风险,以可负担的成本实现精准营销、精准风控。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农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剑平指出。

数字技术驱动的普惠金融新模式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有效突破地域等时空限制,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同时较好地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收益、成本、风险三者难以平衡的“不可能三角”。

以农行为例,该行早在2018年就开启了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线上化探索,2019年全面启动了产品、服务、管理、风控等四方面同步建设的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四个一”工程,形成了以“数据+算法+算力”为引擎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推进实施精准营销、精准风控、精准合规管理,在提高精准触达有需求客户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借力数字化达到普惠金融的降本增效。

三季度末,农行普惠小微贷款客户455万户,这个数字是2018年的6倍之多,主要得益于数字普惠的有力推动。目前,农行“小微e贷”“惠农e贷”余额均超1万亿元,农行普惠贷款的近八成便来自于此类线上产品。

同时,农行还打造了“普惠e站”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站式”平台,本着“一次开发、全渠道部署”理念,创新实现不同渠道信息同步交互,不仅拓宽“获客+引流”的平台效应,更显著节约了获客成本。

此外,农行通过成立数字化风控中心,运用大量数字化模型有效实时监测风险并系统化及时处置。截至目前,农行数字化风控中心(重庆)已累计集中处理1000多万条风险线索。

在数字化转型的加持之下,农行普惠业务风险可控、效率提高,且网点服务能力增强。一切只为帮助普惠客户群体更快更好地办理业务,在这样的准则之下,农行普惠金融业务得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万物得其本者生股票配资有哪些是正规的,百事得其道者成。农行服务了千千万万客户,千千万万客户也成就了今日之农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行的普惠金融故事还在继续唱响……

发布于:北京市